領導人堅定信念貫徹始終與重視傳承,團隊的經營與群策群力才能走得長久
我們常遇到一開始很多人表達有興趣參與,但能夠堅持到底的人是少數,有時讓人感到孤單,甚至還要面對生態旅遊發展太慢、經濟上無法立竿見影的質疑。當滿懷理想想要協助社區走向永續的旅遊發展,但又是快不得,雖是居民的信心危機,但也在考驗著團隊的信念與決心
人事的問題最磨心,而一個社區總是需要一些「石磨仔心」。磨到現在,即便彼此曾經有過多次意見不合,甚至爭吵,至今還是很重視珍惜著彼此。「 十六年前,因為觀念不合,幾乎吵了快一整年」……曲折磨合
「社區的工作很磨人,更磨心。」「沒有傻子般的傻勁與執著,大概就做不了地方的工作。」
人事關係複雜,既勞心又勞力……很多次都想直接放棄了……除了與地方一起打拚的決心毅力之外,社區工作者有一定的的人格特質,視野高遠,也還需要有柔軟身段,才能低下身段、捲起袖子
高EQ,以及柔軟的身段
社區工作首先必須與地方做溝通,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想要將理念實踐,必得要透過溝通,有這一層功夫,概念方能轉譯成價值。」 但也唯有取得信任(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居民聽得懂,社區才動得起來,否則美意到了地方,反而變成爭奪資源的戰場,更遑論還有因為工作分配不均、頭銜、意見不合等其他問題……
「社區工作,太笨或太聰明的人都做不起來的。」
做好社區工作可以養活自己,但是肯定不會賺大錢
現在的社會氛圍仍很『速食化』
「很多社區工作最後會『走鐘』”,主要是因為初衷的改變,如果志工的初衷從『為人民服務』,之後傾斜成『為人民幣服務』,最後自然不會有好的合作結果。」
可貴之處是在計畫形成初期,社區和公務同仁一起溝通討論形成共識的過程。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社區林業計畫非常重視人才培育…巡護……長期下來累積社區的社會資本與環境資本
「夜間遊程是社頂部落生態旅遊一個很關鍵的里程碑,給了鄉親很大的信心,讓居民看到了希望與目標,從過去開會時的三三兩兩,轉變成大夥兒積極參與投入,凝聚了當時幾乎要瓦散掉的團隊。」陳美惠回憶道。
過程中的磨合,有時候因爲價值觀念不同,或有意氣之爭,反而形成小團體或甚至造成分裂
生態旅遊操作方式(總量管制、單一窗口、環境教育、培力造人、生態資源監測與保育、社區回饋 )
社會面,制度面,文化面,環境面&經濟面
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 and Seascape
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與海景
社經地位不高、人民剽悍,曾經是……一個化外之地
為什麼台灣政府相關單位仍故步自封?……政府在口頭上鼓勵山村發展微型經濟之餘,是否也能在法規上實際給予支持…協調,修訂出跟得上民間[小型創新企業]腳步的合理政策……?
地方創生最重要的在『人』,這個『人』代表的也是政府官員的思維
社區解說員很多原本可能生活沒有目標,但在接受訓練後整個人都變得有自信
臺灣最缺願意做事的人,談到做事,大家都會說好,「好、好、好!」「你去做就好!」但多年的社區經驗讓他發現,只要參與者覺得透過這樣的工作自己會有所成長,大多數的人還是會繼續再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