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主義的來源,正是臺灣與東亞諸國所賴以經濟起飛的瀰漫全社會的無止境勤儉精神……這種勤儉精神的成分之一是無限制的工作投入。不只是低收入的勞工小販願意長時加班,逾時營業。連極高所得的名醫們也不惜觸法犯規,下班後不辭勞累在自家看診增加財富。勤儉精神的成分之二是延後消費,延後享受。東亞國家的人民並非不知如何奢侈誇示,享受財富。但通常會先勒緊褲帶,一家人克勤克儉到累積了令人心安的足夠資產後才開始放心享受辛勞的果實。以前半生的辛苦換取後半生的安逸,這是東亞各國共通的經濟思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勤能補拙。工作如此,準備考試當然也如此。如果把課本讀五次能考七十分,讀二十次能考八十五分,讀一百次能考九十分,很明顯的,學習的邊際效用是降低了。但是既然閒著也是閒著,為什麼不多讀它幾十次、幾百次,增加一分算一分呢?於是不論日夜,不論週末暑假,只要一息尚存,你就專心準備考試吧。無止境勤儉精神的勤就表現在這無休止的投入準備考試科目上。…儉就是「暫時」壓抑無益於考試的一切活動與享受。既然入學考試不考體育音樂,那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上體育?為什麼不將音樂課挪來加強數學?喜歡看課外書?等考上大學再看吧!看報紙聽新聞關心世界大事?等考上大學再關心吧!想郊遊烤肉跳舞?等考上大學自然由你玩四年!於是所有與入學考試無立即相關的知識追求,人生關懷,個人興趣,乃至休閒娛樂,都在升學(以及它所代表的終身前途)考量下被暫時棄置一旁。暫緩不急的享受,這就是儉惡性升學競爭的根源是我們社會過度勤勉向上(至少就教育與升學而言)的精神
東亞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勤儉精神。極端勤勞,也極端節儉。拼命賺錢,延後消費,到了可稱之為集體自我剝削的程度。後果是高額儲蓄,快速資本累積,快速成長。但這局勢稱羡的東亞經濟奇績背後,卻是惡劣的生活品質。環境保護、居住品質、文化教養等,都被視為不急之務,一切等賺夠了錢再慢慢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