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的並非規劃設計的過程,而是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像划龍舟,慢慢來或許比較快「一開始聽到都更後坪數要砍半、裝潢費用好幾百萬全部打水漂,我就問誰願意?」于先生說,「但那時候因為很多專業者的陪伴,在長久的耐心溝通下,我才終於把視野從數字上慢慢移開,看見其他價值。」……我們該注重的是『最後想要什麼效果』……這是每個人的心境轉變,一部分是緣分,一部分則是能不能把視野放到更遠、更大的未來……真誠與不懈的溝通,才終於影響了鄰居們,產生共識……對生活最了解的就是社區本身……「社區意識到自己能夠發聲」……怎麼讓社區可以去思考,『也許我們可以討論、發聲』,就是我們社區營造的角色應該傾聽、引導
「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源自大直北安段公辦都更案捐贈之公益設施,「112年度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空間...
向企業經營觀念取經-面對問題要主動、且用跳脫慣性框架的創新思考或許會有不同的視角和行動方式來面對都更議題
目前社區在面對都更問題常常會處於是被動等待和依賴公、私部門的專業資源協助期待……
揪伴共同編製「社區自主更新實作指引手冊」的行動計畫從社區住戶的視角來廣徵大家面臨的痛點問題(由下而上)集思廣益的思考並嘗試討論更多可能的解決方向
這樣的編制手冊發想概念也將朝向類似維基百科編制的精神(共同創作)廣納各方看法見解來增加對都更議題推動的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