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人應該都有「普通對話」的能力,彼此傾聽與分享,進而懂得如何「深刻對話」,在對話中彼此感到「深刻」、「療癒」或者「有啟發」,那麼在討論彼此觀點、期待與行為時,方能懂得表達與接納。若無一點兒深刻對話的能力,往往討論常陷入對立,這是目前社會常見的現象
對話的要素,並不是講究策略,而是一個觀念脈絡,也是一個真誠的心法……對話不是「策略」,而是一個本然的脈絡……教養不是策略,而是真誠的互動
要開啟真正的對話,對話雙方的姿態都應該是平等的
一般人的對話,常常卡在情緒裡,雙方以情緒對抗,談不上彼此了解了。因為忽略了對話的精神,未覺察要先妥善自己的情緒,而且以單向的灌輸、命令、指責、解釋、說教、迂迴,甚至運用策略說服,這都不是對話,因為對話是雙向的
對話的目的,在於坦誠的認識自我,也能夠了解對方,讓雙方的内在更加連接
「腦補」是指在頭腦內對事件的描述,自行進行補充、構成或完整想像,偏向自我的主觀意識。然後將事件的留白處填滿,這需要個人的想像,或定見
不是去看問題,而是看人的困難,若只是看問題,會將人問題化。若是看見人的困難,就會看到人的資源,看到人的力量,行為不是一個人的全部,轉化與溝通就有了可能
我關切的目標是人?或者是問題?「彼此」是否產生對話了。若對話展開了,便對人有了關心、欣賞與好奇,好奇人的選擇,以及人在處境裡的狀況……關心生命本身……生命與生命的交流
面對壓力,要如何放鬆?……壓力的成因,來自妳看待事情的態度,看待自己的態度,這與成長背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