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培力工作坊𝘓𝘦𝘴𝘴𝘰𝘯1 ✦公民參與對公共事務的重要性講師 ⟣ 陳祺忠 苗栗縣環境保護協會理事長/台灣石虎協會專員⟣ 鄉村與都市概況與問題⟣ 可參與公共事務公開程序現況說明(中央、地方)⟣ 可利用之手段工具說明⟣ 公民參與對公共事務推動的重要性
公民參與 是城市進步的基石,但台灣現有機制卻有諸多限制
南部場來囉!#公民參與 是城市進步的基石,但台灣現有機制卻有諸多限制!如果你想瞭解公民參與推動和執行的更多可能性,邀請你至現場參加講座,聽講者分享親身體驗國際典範溫哥華公民參與機制的經驗,激發更立體的想像與實踐!
公民培力工作坊 第二期 𝐋𝐞𝐬𝐬𝐨𝐧 𝟮【#我與白海豚:環境倡議與行動策略】講師 ❚ 陳憲政(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常務理事/監督施政聯盟副召集人)課程大綱 ❚ 𝟭⭑ 什麼是議題倡議 …… 𝟰⭑ 如何倡議議題
公民培力工作坊 第二期 𝐋𝐞𝐬𝐬𝐨𝐧 𝟲【#協和四接爭議中的公民行動與反思】講師 ❚ 王醒之(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課程大綱 ❚ ……𝟮⭑ 組織即策略:宛如拼裝車的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 ⑴從傳統抗爭走向議題政治 ⑵更大的民意?所謂社會溝通 vs 地方性公投 ⑶運動的秩序?專業化順法抗爭 vs 野路子不滿就幹 ⑷藍綠惡鬥中的公民參與 𝟯⭑ 在運動中認識:再政治化
團隊成員有許多是在地人,除了戴老師本身是鳳林人之外,其他老師在計畫之前就和鳳林有許多連結,有些甚至已經耕耘數十年。例如……東華臺灣文化學系郭俊麟老師的田野場域也就在鳳林,甚至參與撰寫花蓮縣誌和鳳林鎮誌。孫老師認為,越熟悉本地環境,需要磨合的時間就越少,對於團隊的成功組建相當關鍵。此外,東華環境學院長期參與當地的環境運動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甚至在地方發生抗爭時也扮演很多角色,因此對居民來說,研究團隊是很熟悉也是長期存在的夥伴……然而即便有此優勢,團隊開始執行計畫時也歷經多次來回溝通與修正,特別是光電本身引起的爭議,從不同面向影響不同群體,就算是支持方也有許多是有條件的支持,而反對方的理由更多元,從反對政府能源政策到關切負面衝擊,還有些並不反對光電,只是不贊成地面型,只支持屋頂型
今 (2024) 年四月三日早晨,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7.2的大地震,其中在北北桃部分地區實際震度達到四級,許多居民卻沒有收到國家級警報,引發議論。一些專家學者指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基礎科學觀測與研究仍有很大缺口,包含長期發震機率圖和東部海底斷層構造等還需要更詳細的資訊,使得初估震度與實際震度有不小落差。 從地震到颱風等天災,再到人口與經濟等社會變遷,各式各樣影響社會生態系統的「驅力」持續作用於花蓮,但這些驅力本身、驅力間的作用過程、驅力產生的結果,科學上仍有很大未知數。事實上,今日的花蓮,除了來自海底的驅力尚待釐清之外,還有來自中央政府能源政策的驅力,即是逐漸在各地建置的光電設施,除了可能影響當地的社會與生態,也關乎著當地以及全國淨零轉型目標能否達成。TSH在此脈絡下,訪問LTSER花蓮站的成員們──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的孫義方教授 (以下稱孫老師) 、李俊鴻教授 (以下稱李老師) 以及戴興盛教授 (以下稱戴老師) ,本文將從他們在花蓮長久深耕的經驗中,探討成立剛滿一年的LTSER花蓮站特色,以及促進理解光電與社會生態互動的關鍵角色。嘿CIRES,疫情之下還好嗎?
更重要的是尋找出主導這個社會生態系統變遷的重要營力,以及最能反應系統變遷的項目,將他們納入長期觀監測的系統之中
國科會諮詢委員希望我們聚焦,但鄉親們卻有很多希望團隊可以幫忙觀測的項目。不只有風機,光是水質就有藻華爆發和雞糞污染。王老師補充,團隊有能力做的就去做,做不到的就請外部協助
已有其它機構在搜集的資料,計畫能利用串接方式取得資料,就不再重複投入
因牽涉法規,就非學術單位能協助。「和權益關係人明定邊界,我們能促進行動發生,但不是行動發生的單位。」
觀光人潮也正在衝擊著地方生活。宋老師說:「假日停車位根本不夠,也影響採蚵三輪車進出作業,攤販和寺廟收益有增加,但攤販多是外來的,有多少收益進入當地社區、對當地福祉為何,是我們正在研究的課題之一。」
串接內政部社會經濟資料服務平台的基礎社會經濟資料,團隊也將新聞報導、地方文獻以及訪談資料
「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描述臺灣西岸港口變遷的俗諺,後面還有「四寶斗、五番挖」的說法,而番挖即是今日的芳苑,在鹿港淤積後,芳苑曾是中部主要的「貨物轉運站」,但在廿世紀上半葉,逐漸隨著淤積而繁華散去,並成為全國人口外移最嚴重的鄉鎮之一。如今在政府致力於發展再生能源之際,芳苑風頭水尾的特色成為風電發展的熱區。在風機一支支豎起的同時,一旁的沿海濕地也面臨「轉運」,彰化縣政府爭取劃設國家級重要濕地,期待藉此保護農漁民生計免受風機及光電板影響,但也引發民間各方爭論,有些人認為限制光電及各項產業發展,將錯過國光石化之後再一次的經濟發展機會,有些人則認為這是遲來的環境保育措施。 從航海時代的「風帆」到淨零轉型的「風電」,芳苑地方光景不斷隨著環境與社會變遷而起起落落,自然環境變遷化以及從地方到中央推出的各項政策,都讓芳苑的社會生態地景不停的變動,也左右芳苑未來的發展路徑。但是在缺乏對過去變動的盤點與對現況的調查,我們難以評估這些自然以及人的作為,究竟對這塊土地的人以及棲居其間的眾多生物有何影響,也無法在各項開發或者保育政策推動之初提出基線資訊,從而論述這些政策與作為可能的社會及環境影響。已
LTSER Changhua 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彰化站訪談資料
博後與助理們騎車在街上觀察,逢人就聊天,或是坐在港邊看漁民卸貨,不斷找尋能實際與當地居民一起行動的契機,直到2022年7月,臺東縣府委託災修南寮漁港的外包廠商,進港下錨時把石朗潛水區一處外型酷似復活節島摩艾石像的珊瑚礁岩扯斷了。……計畫團隊在觀光業者和漁會組織之間穿梭,了解此事對當地衝擊非比尋常,因此在事後,設計一些活動凝聚共識……摩艾石行動後,綠島團隊與漁民群體更緊密了,開始搜集卸魚資料。「綠島漁業規模較小,被許多統計忽視,沒人知道他們長期抓多少魚、賣多少錢、賣到哪裡。」Allen老師強調,絕不能一開始就把「搜集資料」連結到「管制」,「要讓漁民感覺抓魚是驕傲的事,而不是好像偷偷摸摸在破壞生態,叫他們不能抓這個或那個」,團隊目前累積37位漁民一起使用海漁基金會的卸魚申報app,結合特定活動確保與漁民討論珊瑚礁的漁業採捕現況,對照資料一起商量怎麼調整……COVID期間補給中斷,吃油的發電和機車都停擺,震撼了綠島居民,能源轉型因此成為居民切身話題……綠島民眾對政府缺乏信任感,包含過去資源投入、利益不平衡……Allen老師指出,世界上大部分有珊瑚礁的都是開發中國家,例如印尼、菲律賓、斐濟、馬爾地夫等。「他們的社會需求與發展策略絕對和臺灣不一樣,使用的研究架構也不一樣。」而少數已開發國家,如澳洲的大堡礁,已是嚴格限制漁獵的制度管理。「但綠島不可能做這些管制,臺灣也從來沒辦法真的管制漁獵。」
坐落於臺東外海,面積比桃園機場大一點的綠島,有大約四千多位常住居民;但每到春夏旺季,經常迎來每年三十多萬人的觀光旅次。儘管龐大的人流意味著當地重要的生計來源,但也對當地有限的資源產生龐大壓力,從最基本的食物的取得,到推動觀光所需的自然生態美景,以及遊客旅遊過程中會使用的能源與各類資源,再加上氣候變遷加劇,以及多次颱風及COVID疫情的衝擊,都使得綠島的永續發展充滿挑戰。 2022年,國科會與中研院合作,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綠島海洋研究站設立第三個「臺灣長期社會生態研究 (Long-term Social-Ecological Research, LTSER)」核心觀測站,沿著「生態」、「環境」、「社會」三個主軸,佈署各項儀器與專業工作者,展開長期的觀測和研究,並捲動居民和廣泛的權益關係人,從科學面以及複雜的社會網絡中,收集關鍵資訊,一起找尋適合綠島邁向永續發展的解方。
主計總處時隔30年再次發布國富統計報告,公布台灣家庭財富分配統計結果,民國110年最富裕的20%家庭財富是新台幣5133萬元,財富資產最少的20%家庭,平均每戶僅有77萬元;兩族群差距高達66.9倍,明顯比民國80年差距16.8倍大很多。
後20%家庭佔不到1%財富, 平均欠債卻最高達405萬元
早些年遺贈稅的確採用累進方式,最高稅率達50%,後來馬政府卻大幅調降至10%單一稅率,即使蔡政府將遺贈稅些微提高到20%(中間有分15%級距)
睽違30年,主計總處再次公布家庭財富分配統計,顯示貧富差距擴大,外界關注下一次公布統計是何時,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表示,隨著調查技術與大數據發展,接下來會定期發布統計,「我認為4年做一次很恰當」。
the deliberate weakening of social protections has produced greater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nsecurity
Joseph E. Stiglitz considers what 40 years of anti-government, low-tax, deregulatory advocacy have wrought around the world.
領導人堅定信念貫徹始終與重視傳承,團隊的經營與群策群力才能走得長久
社經地位不高、人民剽悍,曾經是……一個化外之地
為什麼台灣政府相關單位仍故步自封?……政府在口頭上鼓勵山村發展微型經濟之餘,是否也能在法規上實際給予支持…協調,修訂出跟得上民間[小型創新企業]腳步的合理政策……?
地方創生最重要的在『人』,這個『人』代表的也是政府官員的思維
社區解說員很多原本可能生活沒有目標,但在接受訓練後整個人都變得有自信
臺灣最缺願意做事的人,談到做事,大家都會說好,「好、好、好!」「你去做就好!」但多年的社區經驗讓他發現,只要參與者覺得透過這樣的工作自己會有所成長,大多數的人還是會繼續再來參與。
政策說帖有很多種類型,比方說針對某個法案修法氛圍正熱或值得強力主推時,就會做該法案的一些關鍵爭點與民間建議的說帖,那種就會比較細緻;而新立委上任拜會的說帖就要盡可能用精要的詞語,先介紹自己與廣泛介紹各個法案,然後法案說帖的內容會用附件方式處理。但無論如何,格式上都是一樣的。扣除掉封面與前言,並依照短中長期順序排列各類議題(單一法案說帖通常都不用)後,每個議題的形式會是「背景」、「問題指認」、「政策建議」。可以使用精簡的段落,也可以僅是列點,但務必清晰。你的TA是「對這議題不見得那麼熟悉的委員」,搭配拜會時的解說要直接切入正題,不要繞來繞去或放太多無關資訊,要尊重委員的時間,並且最好先做點功課找與委員領域最相近的議題(如社福+住宅=社宅議題)等。而在說帖寫作上,面對「政策建議」上的苦惱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其實平常沒有在做「政策建議」的話,我的經驗是可以先「指認當下現況有哪些重要困境或問題」,然後往回推導出「要解決這問題應該要怎麼做」。但值得注意的是,「問題指認的完成度」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因為你可能下意識覺得你知道問題出在哪了,或那些問題「人盡皆知」、「有眼睛的都看得出來」,但細究之下卻根據不足。這方面就要看各自找尋資料的敏銳度,而其實只要這階段的內容做得紮實,往往一些「政策建議」也就呼之欲出。至於要如何把資料紮實下來,可以使用一些書籍、政府公開統計資料等等,政府公開資料多如牛毛,但如果從別人引用這筆資料的文章中知道「有這筆資料」,再回頭找原始檔,往往有意外驚喜。甚至光是看這些統計資料,很多事情就已經可以顛覆你的想像,已經可以發現一些問題的端倪了。如果發現想要指認或解決你心中的那個問題,但公開資料仍遠遠不足的話,可以透過民調、問卷等方式取得資料,而另一種方式就是政府內部統計資料,通常是NGO與立委/議員問政上進行合作。所以如果還不知道要怎麼提出政策建議,至少先盤點出還缺什麼資訊幫助你判斷建議如何進行。一方面透過公開資料、問卷或與民代合作找到這些資訊,一方面看看國內外有沒有相關研究已經提到這個爭論或已有更好的制度處理這個問題,也能開拓你最後提出解方的眼界(國外的OOO制度很好,但搬來台灣會卡到XXX法,那就從XXX法開始修吧)。回到一切的基礎:資料。公開資訊沒什麼好講,就是蹲馬步笨功夫,摸得夠熟才會有「這筆資料跟之前的另一筆資料對起來,好像會發生有趣的事!」的靈光一閃;而與民代合作的問題要先確保其他功課都先做好了,問題都有列對,再去麻煩人家,問題盡量越簡單越清晰越好,列點呈現,不要讓行政部門有顧左右而言他的迴避空間。我們跟立委合作看到的各種多屋家戶資料,已經不知道有沒有加起來快二十次了。一開始可能會因為各種粗疏被耍,但你總會逐漸逼近真實。大部分的狀況下,資料上這樣就可以了。但有些資料即便與民代合作也不好取得。有些是真的皮到怎樣都不給或亂給,或是這個資料跨部會勾稽所以很難要(如內政部統計處與財政部財資中心),那就要更麻煩委員辦公室,需要請委員把這些部門都一次揪來開協調會。看這個資料的整合上,大家各自有什麼困難,建立對接窗口,當場把負責與期限分派好,期限到了之後再來驗收。而有些時候,你真正想問的問題是不可能拿得到的。需要靠編織問題網去逼近真相,想辦法提出一些可實證且政府必然會有的數據,透過這些數據推導出你想問到的答案,整個過程有點像玩海龜湯。比方說,台灣不可能有任何部門有辦法且有意願統計「台灣租屋黑市佔多少比例?」。那我們就請委員協助釐清了「台灣有多少戶繳納租賃所得稅?繳了多少錢?」與「台灣有多少租屋族用租金抵稅?」這兩筆數據。經處理過後,粗略估算台灣租屋黑市七至九成以上,這個推估最後因為資料限制,絕對還是有不精確之處,且還沒更新最新年份的比例,但這已經是目前全台灣最準確的數據了。甚至連監察院審議部報告都使用我們講的「租屋黑市」這個詞。最後,還是有一些資料是真的要不到的,就是政府壓根沒做這個統計,比方說「有多少領取租金補貼/入住包租代管的房客,有設籍在租屋處?」這個問題就因為根本沒有這個統計欄位所以要不到。但有些時候,「根本沒有某些重要資訊」本身或許就可以是一個問題,政策建議就是「要求政府統計此項資訊」。所以一份說帖最重要的,其實是問題指認夠不夠清晰。只要能夠回應這些問題.解方與政策建議都可以調整。而這整個過程中,數據與資訊的重要性一以貫之。至於一份說帖要不要具備政治判斷?我覺得需要,但不見得需要見於文字。
剛剛跟NGO朋友聊到用來倡議的「政策說帖」怎麼寫,我自己也只有一些摸索與言傳身教而來的粗淺認識,不確定對誰有用(甚至是否有用),諸君姑且看之。...
「MENU」,因為這會是一份今年我們盤點最緊急或最重要的法案改革清單。「MENU」的用途是讓我們拜訪新立委時,讓他們能最方便認知道我們有什麼「菜品」。有一些「菜品」會是我們特別介紹適合這位委員的,有一些則是讓委員辦公室評估之後,看要不要一起點這道菜。這種玩意做起來要頗花力氣,我大概寫完目錄之後給大廚(秘書長)審閱後,後廚真正儲備的「菜品」本身,開議之前就至少要先寫完三樣最有時效性的議題(有一樣分給同事,所以我至少要寫二樣);而每道菜品都是套餐,有且只有「背景」、「問題指認」、「政策建議」,在可以寫清楚的前提下,字能少就少,不要寫任何其他廢話
剛剛完成了前兩天說腳摔到的那篇文章,待刊出後再跟大家分享。內容大概會是「以青年投票趨勢,重新定位台灣住宅政策與戰略」,並提出針對在野黨/執政黨推動政策的策略剖析」。接下來我要處理的工作,我親切地叫它「MENU」...
【從問題指認到政策實現:政策倡議實務分享】前幾天受邀進行一場內部演講,平常我的演講都是談居住問題,但這場的內容比較特別。因為參與者是未來可能擔任政治幕僚的大學生,主辦方希望讓這些學生知道「法案的源頭是如何產生的」,因此order的是「從NGO的角度,政策願景法案如何發想、擬定與推動」。...
凡是國內各族都該一視同仁,社會底層處境比原住民還不堪的,大有人在
封路封山為何事 司馬昭之心乎?山不該成為禁臠?※ 我坐在山上默默不語的看著腳下風景,我和北得拉曼山域間說是隔著一場夢,不如說是隔著一重柵欄。有誰能解夢、有誰能撤除柵欄?是山、是雲、是人?我們替被
潛臺詞其實是:爲什麼華人社會要被迫弱肉強食而原住民可以受保護?无怪優惠少數弱勢又因歷史結構有滅絕危機文化的政策在美國台灣爭議不斷,這兩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要麼原住民也要弱肉強食、文化滅絕就是競爭力不夠,要麼社會轉型成沒太強調各家競爭,合作、整合(integration)
Acculturation is a process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nge that stems from the balancing of two cultures while adapting to the prevailing culture of the society. Accultur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an individual adopts, acquires and adjusts to a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being placed into a new culture, or when another...
台灣的品牌廠大部分失敗於和消費者的溝通上
昨天的一個消息讓生醫界發出不少聲音:健保署核定自費醫材的收費上限[01]。一開始聽到時相當難過,甚至感到生氣,心中不免開罵血汗、鬼島。政府用一顆石頭想止住特定貪婪者讓民眾受惠[05],卻不免波及到生醫界。背後究竟發生了怎麼樣的問題?我們能做些什麼?
系統思考看自費限制:健保署為何砸下絆腳石?我們還能做什麼?-昨天的一個消息讓生醫界發出不少聲音:健保署核定自費醫材的收費上限[01]。一開始聽到時相當難過,甚至感到生氣,心中不免開罵血汗、鬼島。政府用一顆石頭想止住特定貪婪者讓民眾受惠[05],卻不免波及到生醫界。-...
今天臉書被健保署自付差額醫材的新聞洗版了,主要是很多醫生跳出來砲轟健保署莫名其妙之舉,甚至也出現很多未來好的醫材會因為這個收費上限制度而放棄台灣的市場,然後台灣人的醫療就會崩壞! 對於剛出院的我,剛刷卡付掉幾萬塊心導管暨冠狀動脈支架放置手術的費用,看到這新聞之亂,第一時間想的是能不能申請退費?因為 健保署, 收費, 醫院, 病患, 上限, 醫生, 醫材, 資訊, 手術, 心肌梗塞